全球2000+节点无盲区覆盖,注册即可免费使用

华人星光原创内容

作者:华人星光

当年,

有一件国外认为天方夜谭的事情,

中国人实现了,

这件事是:黄河水变清。

有很多不明就里的人说,

圣人出,黄河清,这是国运。

其实,所谓“国运”的背后,

并非上苍显灵,

而是事在人为。

全世界都曾觉得,

黄河浑浊了几千年,

绝不可能有人有办法改变,

可偏偏就出现了这么一位中国人,

他真的能让黄河水变清!

然而悲哀的是,

黄河水清了,他却走了,

更令人气愤的是,

多少娱乐事大众如数家珍,

然而他的离去,

却无人知晓……

他,就是朱显谟。

十里洋场烟花地,

1915年的上海滩,

灯红酒绿摇曳生姿,

在这繁华人间的一角贫瘠处,

朱显谟降世。

从小家穷种地谋生,

一年到头赚不下几个钱,

那时他就立志,

长大当个为农民谋福的科学家。

既有勤奋苦读成龙机遇,

自然顺心遂意梦想如愿,

1940年,

他从国立中央大学农化系毕业,

跟随著名土壤学家候光炯,

足迹踏遍祖国山河,

研究我国地质和土壤。

建国后,

他被调入南京土壤研究所,

既有无限前程,

也有专家名声,

可他从未忘记,

自己要做个“科学农民”的初心。

对于所有的土壤学家而言,

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,

是横在研究生涯中的一道天堑。

常言道,

九曲黄河十八弯,

一碗河水半碗沙。

黄土高原不断流失的泥土,

积聚在黄河,

让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

成为 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。

下雨时,

漫溢两岸都是厚厚的淤泥,

天晴时,

又是黄尘飞扬遮天蔽日。

2000年以前,

黄河年均输沙量高达16亿吨。

16亿吨是个什么概念?

如果把这些泥沙堆成宽一米、

高一米的土墙,

可以绕地球27圈。

数千年来,

如此严重的水土流失,

让黄河沿岸稻谷欠收,

让下游“悬河”水患连连,

百姓是苦不堪言。

人们说黄河“三年两决口,

百年一改道”,

它的每一次改道,

都意味着一场灾难。

不要觉得这离我们很遥远,

因为直到上个世纪,

黄河还灾害频发,

1887年,黄河泛滥,

200多万人死亡,

1931年,黄河泛滥,

300多万人丧生,

1938年,黄河大堤被炸,

89万人被淹死,

1200万人无家可归。

可是2000年之后,

黄河出现不可思议的改变,

竟逐渐变清!

而这样的奇迹,

正是因为朱显谟的出现。

1959年,

为了根治黄河水患,

朱显谟放弃了优越的生活,

来到一处偏僻的西北小镇,

从此扎根黄土,甘于贫瘠。

站在高坡之上,

目之所及,是汹涌黄滔,

他立下铮铮誓言:

黄河不清,我死不瞑目!

在他之前,

已不知道有多少人治理黄河水患,

费了很多功夫,

然而终究治标不治本。

以至于学界,

将黄河变清视为天方夜谭,

国外更是对此一言武断:

黄河水泛滥数千年,

中国人不可能治理好!

既有前车之鉴,四顾举世茫然,

可是,

朱显谟的治河雄心,

远远比任何人更加坚定。

他带着一家老小,

在黄河附近村庄扎根,

这里地处偏远凄凉落后,

什么物质都缺,出行也不方便,

爬坡越岭全靠腿。

他完全不在意这些,

满心只有黄河的治理,

他说,

治黄河不能治水不治沙。

为了研究治沙方法,

他每天爬上黄土高坡,

记下地势地貌,

在地图上标注的密密麻麻。

在荒郊野外的子午岭,

他决定建立个土壤观测站,

那地方从未有过人烟,

上级害怕出事,

要停止这个计划。

关乎黄河未来,

朱显谟不怕得罪人,

直接反驳说:

我们去野外打仗的都不怕,

你们搞后勤的担心啥?!

他扛起大包小包,

带着研究人员就上了子午岭,

灶台是自己搭的,

住破烂的帐篷,吃野果和野菜,

每天外出采集土壤,

晚上回来还得背捆柴。

朱显谟那会已经50多岁,

100公斤的土壤拖回来,

他亲自磨土分析土样。

风餐露宿那些年,

他们收集到很多珍贵的资料,

这些资料,

对分析植被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,

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。

眼看治沙有眉目了,

无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。

如火如荼的运动席卷大地,

朱显谟的工作被迫停止,

可使命在肩他便不顾生死,

偷偷走访农民,

3次跨过昆仑山脉,

2次进入新疆不毛之地,

就为了搞清楚,

这黄河的沙子到底能引到哪里。

而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,

他足足走了20多遍,

所有复杂的地势,

如梁、塔、台、涧、掌等,

全都弄得清清楚楚。

待十年喧嚣过去,

中华重归平静,

朱显谟拿出了最珍贵的东西:

这些年里,

他用双脚走出来的经验,

写下足足200篇,

关于治理黄河的论文!

进入80年代,

朱显谟提出,

以迅速恢复植被为中心的,

黄土高原整治“28字方略”:

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,

米粮下川上塬,

林果下沟上岔,

草灌上坡下坬,

这成为国家综合治理黄河的依据。

那时他年过七十,

不顾多年胃病困扰,

把几十年黄土高原考察,

所积累的珍贵照片,

进行了汇编和整编,

于1986年出版了,

《中国黄土高原土地资源图片集》。

80岁,

他当选院士后患上急症,

所有人劝他您别去了,

可他依然拄着拐杖,

跑到黄河中游,

研究设计更好的治沙方案。

90岁,他躺在病床上,

说我还能干,

召集年轻的科学家们,

给他们讲自己的一生所得,

又提出治理黄河三条建议,

国家给他颁发了突出贡献奖。

100岁,

他住进了重症监护室,

吃喝拉撒无法自理,

却还是留下一句:

黄河不清,我死不瞑目啊……

自80年代朱显谟提出治河方略,

历经三十年实践证明,

他是对的!

黄河上游地区,退耕还林,
中游地区,

建设蓄清排浊的水库,

下游地区,

两岸采沙场挖走沉积泥沙。

如此多管齐下,

2000年后,

黄河水真的逐渐变清。

2017年9月,

新华社发布重磅报道:

经数十年治理监测,

在非汛期,

黄河80%以上的河段是清的!

这是数千年来,

黄河治理的一次历史性巨变,

这是数千年来,

再现海晏河清的太平盛世!

而朱显谟,

黄河水变清的幕后大功臣,

造福两岸亿万人民的一代圣贤,

却在举国欢庆的时刻,

永远离所有人而去了!

唯愿黄河流碧水,

先生的梦实现了,

可是,先生再也看不到了……

踽踽而行七十年,

为国为民一甲子。

他为治河造福百姓而生,

倾尽了一辈子,

完成中华数千年的梦想,

仅此一件伟业,

足以名垂青史福泽万世。

国家这样定论他的一生:

朱显谟,

他是我国近代土壤科学奠基者,

他是黄土高原土壤研究奠基者,

他是古土壤研究的开拓者,

他是人为土壤研究的先驱。

生前无名,走时无声,

在如今这个年代,

娱乐一条八卦可以让网络瘫痪,

可朱显谟离世的消息

关注的人却少得可怜。

这令人感到悲哀,感到气愤,

从何时开始,

戏子家事天下知,

英雄孤坟无人问!

而今,

我们安享国家强大带来的幸福,

我们安享前辈奋斗带来的昌盛,

可是,我们总是不记得,

他们的功勋和名字,

我们总是不顾及,

他们的诞辰或忌日。

我们不能再遗忘了,

我们不能再忽略了,

因为只有这样的国士无双,

才是支撑起山河无恙、

百姓安居的脊梁!

功名垂千古,风德昭后人,

黄河碧水一生愿,

治理方略千秋功。

今天,2023年12月4日,

是他108周年诞辰,

世人不会忘记,

有一种情怀,叫家国至上使命在肩,

有一种精神,叫披肝沥胆至死不渝,

有一种责任,叫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,

有一座丰碑,

叫做朱显谟院士!

内容分享:
【腾讯云】腾讯云图,像PPT一样简单的数据可视化工具。5元搞定数据可视化,模板丰富,拖拖拽拽就能做出好看的可视化大屏。
Top